(八)漫谈分布式之缓存篇:唠唠老生常谈的MySQL与Redis数据一致性问题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本文为稀土掘金技术社区首发签约文章,30天内禁止转载,30天后未获授权禁止转载,侵权必究!
引言
从开设《漫谈分布式专栏》至今,已经写了许多与一致性相关的文章,可其中大部分并不能和日常开发工作挂钩,为此,本文来聊一个跟实际工作挂钩的老生常谈的问题:分布式系统中的缓存一致性。
缓存技术,既能减轻数据库访问压力,又能加快请求响应速度,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,所以稍具规模的系统,都会引入缓存机制来达成这两个目的。缓存技术从最初的本地缓存发展到如今,已经走进以Redis
为代表的分布式缓存时代,尤其是现在的分布式系统,Redis
这类中间件已成为系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。
之前说过,任何技术有利必有弊,我们不能光盯着优势看,对于劣势同样要谨记于心,分布式缓存中最经典的就是缓存一致性问题,工作中经常接触,也是各种大大小小面试中,分布式领域里被问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。也正因为面试问的多,所以围绕着“缓存一致性”这个话题出现很多八股文,其中不乏有些乍一看令人拍手称赞的奇淫技巧,可经过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,好像行不通、有点华而不实……。好了,简单交代本文核心后,下面来好好唠唠缓存一致性这个问题~
PS:个人编写的《技术人求职指南》小册已完结,其中从技术总结开始,到制定期望、技术突击、简历优化、面试准备、面试技巧、谈薪技巧、面试复盘、选
Offer
方法、新人入职、进阶提升、职业规划、技术管理、涨薪跳槽、仲裁赔偿、副业兼职……,为大家打造了一套“从求职到跳槽”的一条龙服务,同时也为诸位准备了七折优惠码:3DoleNaE
,近期需要找工作的小伙伴可以点击:s.juejin.cn/ds/USoa2R3/了解详情!
一、常见的缓存设计模式
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、性能需求、一致性要求等方面,在日常开发中,不同的系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缓存设计模式。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,选用合适的缓存设计模式或许能带来更好的性能收益,可究竟怎么根据业务特性来选用合适的模式呢?我们先来看看几种常见的缓存设计模式。
1.1、旁路缓存模式
旁路缓存模式(Cache-Aside Pattern
)是应用范围最广泛的缓存设计模式,使用该模式的应用程序,会同时操作缓存与数据库,如下:
上面是旁路缓存模式下的数据读写流程,对于读操作,系统会先尝试从缓存中获取数据,如果命中缓存,则直接返回缓存数据;如果未命中,就会去数据库里查询数据,而后再更新缓存,最后返回DB
中查到的数据。对于写操作,系统先更新数据库,接着再主动删除对应的缓存,使之前加载过的缓存失效。
上面说的这种写入方式被叫做Write-Around
,即直接写数据库不写缓存,什么时候写缓存呢?在当前数据被更新后,因为会主动删除之前的缓存,所以在下次出现对应的读取请求时,无法命中对应的缓存,就会从数据库查出最新的数据并加载进缓存中。
1.2、读写穿透模式
读写穿透模式,其实是读穿透(Read-Through Pattern
)、写穿透(Write-Through Pattern
)的组合体。
读穿透模式,是指处理读操作时,应用程序只会和缓存层进行交互,如果缓存层中没有的数据,再由缓存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,示意图如下:
实际读的流程和旁路缓存很类似,只不过在读穿透模式中,抽象出了一个缓存层,业务系统只需要跟缓存层进行交互,不管数据在缓存、还是在数据库里,最终都会由缓存层向业务系统返回数据。不过为了减少缓存层查库的次数,读穿透一般会结合写穿透一起使用。
写穿透模式,即是指应用程序在处理读操作时,会先更新缓存、再数据库,两个动作放在一个事务里,从而保证同时成功:
如果单看这种写穿透模式,其实特别鸡肋,一方面将写缓存、写库绑定在一起,增加了业务系统处理写操作的风险;另一方面,先写缓存再写库,还带来了额外的写延迟问题。不过结合读穿透一起使用,因为读操作会先走缓存层,所以写库的延迟可以不用关心~
综合来看,读写穿透模式还是存在较大的劣势,因为系统需要抽象出一个缓存层,所有读写操作都放到缓存层去实现,而业务层则调用对应的实现即可,这显然增加了开发的工作量。除此之外,对应一些较为复杂的缓存数据,例如从多张表里聚合出来的信息,在这种模式下处理起来就会很麻烦。
1.3、异步写入模式
异步写入模式(Write-Behind Pattern
),也被称为写后模式,它跟前面的写穿透模式有点类似,都是先写缓存,不过与之不同的是:异步写入模式中,只要缓存更新成功后,就会给客户端返回写操作处理成功,而对于写库的动作,则是异步去完成。
这种模式和MQ
做削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因为大多关系型数据库都是基于磁盘工作,因此会导致写数据时性能一般,为了获得更高的写入,数据会先写入到缓存中,然后记录到等待写库的列表里(例如Key
的集合),当待写入的数据条数达到一定量级后,才会触发批量写库动作将数据落库。
上面这种模式,显然能让系统具备更高的写入能力,毕竟将分散性的多次写入,合并成了一次批量写入。在高并发场景下,这种方案用的不算少,比如秒杀活动,提前将商品库存拆成十份放进Redis
,进一步精细化锁的颗粒度,每隔一段时间,再求和Redis
中的剩余库存,并将最新的库存数刷到数据库。
不过这种模式虽然能获得更高的写入能力,但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,因为缓存的数据在内存里,所以存在丢失风险;又或者做异步批量写入时,如果其中某一条数据写入失败怎么处理?又好比异步写入时,如何保证事务的一致性……,这都是在使用这种方案时要考虑的问题。
还有,如果你打算使用这种模式,那一定要先读缓存,不要直接读库,毕竟写库动作被异步化了,缓存中的数据才是最新的,如果冒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,这时可能会读到还未更新的旧数据,从而给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出错风险。
PS:这种思想在
InnoDB
的BufferPool
中应用很广泛,而InnoDB
在读取数据时,都是会先在内存找。
1.4、缓存加载模式
再来聊聊缓存加载模式,所谓的缓存加载,就是指何时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加载到缓存中,总共有两种方式:Refresh-Ahead Pattern
预刷新模式、Lazy-Loading Pattern
懒加载模式,后者比较常见,只有当出现真正的请求获取数据时,才会将数据加入进缓存,这种方式能节省缓存中间件的内存空间,但会导致首次访问数据时存在一定延迟。
相反,与懒加载对应的就是预加载,代表提前将可能访问的数据载入到缓存里,这种方案在实际项目用的也很多,比如电商项目里常见的缓存预热功能,为了避免“首次查询数据库、数据还未载入缓存前”这个窗口里,出现过高的并发流量击穿缓存,一般在大促前就会对可能被访问的热点数据进行进行缓存预加载,这样既能加快首次查询的响应时间,还能避免过高的瞬时并发打垮数据库。
不过想要使用预加载模式,一定要能明确哪些才是真正的热点数据,如果预测不够准确,可能会导致大量内存被白白浪费。预加载模式的另一个劣势,就是会增加工作量,毕竟预热要么通过流量录制+回访来做、要么写脚本或代码完成,无论哪种都需要时间去实现。
二、缓存不一致场景分析
好了,前面讲了几种常用的缓存设计模式,说到底,其实就是缓存载入、数据更新的先后顺序、时间节点不同罢了,下面一起来看看最开始提到的话题:分布式系统中,如何保证数据库与缓存的一致性?这里先说结论,不管是什么方案,都只能满足弱一致性,而无法保证绝对意义上的线性(强)一致性,想要满足真正的强一致性,那就不能用缓存!
我们来归纳一下系统处理些操作时,对于缓存、数据库可能出现的几种组合:
- ①先写缓存再写库;
- ②先写库再写缓存;
- ③先删缓存再写库;
- ④先写库再删缓存。
上述四种组合,究竟谁更好呢?我们先达成一个共识,即系统处理读操作的过程为“先查询缓存,命中就返回,未命中就查库,如果数据库返回了数据,就把结果集塞进缓存里,最后再返回”。建立在这个基础上,假设目前数据库里有一条数据:
+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user_id | user_name | user_sex | password | register_time |
+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+
| 1 | 竹子 | 男 | 6666 | 2024-05-26 04:22:01 |
+---------+-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+---------------------+
首先出现一个请求读取这条数据,按照前面的说法,这条数据也会被载入到Redis
里。接着,出现一个更新该数据的请求,对应的SQL
语句如下:
update zz_users set password = '8888' where user_id = 1;
将前面提到的几种组合,套进这个例子里面,下面挨个分析可能会造成不一致的原因。
2.1、先写缓存再写库
先些缓存后写库,说明这时会先将Redis
里的数据,password
更新成8888
,接着再更新数据库的数据行,这种方式如果不出现意外,理论上没有问题,毕竟缓存和库都会更新,两者最终的数据肯定是一致的。可意外我们能避免吗?不能,来看一种情况,假设缓存更新成功后,写库的时候报错了,咋办?
因为写库的时候报错,代表这时数据库里数据并未更新,而线程遇到报错后,就会被终止执行,意味着这个请求不会再将数据库的password
更新为8888
,此时缓存和数据库之间就出现了不一致性的情况。为此,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的这种方案绝对不行,出意外造成不一致的风险太高了。
2.2、先写库再写缓存
既然先更新缓存,后面库更新报错就会造成不一致,那么这回先更新数据库,再更新缓存总可以了吧?毕竟数据库有事务呀,如果更新缓存的时候报错,那么数据库对应的变更将会回滚,这样数据库、缓存里的数据都是原来的旧数据,自然没有不一致问题了对不?
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,一定不要站在单线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,套进多线程思维,我们先将前面的请求称之为A
,假设这时又来了一个并发请求B
,将ID=1
的password
更新为9999
,会有什么问题呢?来看:
- ①请求
A
先将数据库更新为8888
; - ②请求
B
将数据库更新为9999
; - ③请求
B
将缓存更新为9999
; - ④请求
A
将缓存更新为8888
。
大家注意看,可能请求A
在刚更新完数据库后,网络出现一定波动,导致后来的请求B
先更新缓存中的值,然后A
才去更新成8888
,可是此时库里的数据已经是B
的9999
,最终又出现了不一致问题……
PS:上述场景不一定能出现,要取决于数据库类型,像
MySQL
默认的隔离级别为RR
,假设这个修改password
方法上添加了@Transactional
事务注解,那么A、B
请求会对应着两个不同的事务,因为A
先执行、先更新库,而A、B
操作的又是同一条数据,所以在A
事务提交之前,B
肯定会被行锁阻塞,自然不会出现上述问题。
但就算在RR
级别下,先写库再写缓存就一定能保证一致性吗?答案同样是No
,比如一个嵌套方法如下:
@Transactional
public updateMemberInfo(DTO dto) {
// 1.其他前置逻辑……
// 2.模拟更新数据库的password值
updateDbPwd(…);
// 3.模拟更新缓存中的password值
updateCachePwd(…);
// 4.其他后置逻辑……
}
正如上述伪代码所示,假设更新password
仅是updateMemberInfo()
方法的一小部分逻辑,而此方法执行到伪代码中的第四处时报错,因为方法上有事务注解,这时库中更改的password
值会被回滚,而缓存中的并不会,毕竟Redis
这类中间件并不能支持事务机制,最终又会造成DB
、缓存之间数据不一致。
2.3、先删缓存再写库
经过前面分析,只要处理写操作时,无论在写库前更新,还是后更新,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不一致问题出现,那有没有好办法避免呢?有,不更新缓存就好了,只需要在处理写操作时,将对应的缓存删除即可。毕竟读取对应数据时,如果缓存里找不到,自动会去数据库里找,而后再将最新数据载入缓存。
好,既然要删缓存,那么我们来看看,先删缓存再写库有问题没?正常来说肯定没有,但从不正常的角度出发,那绝对有!上例子:
- ①请求
A
先将Redis
里userId=1(password=6666)
的缓存删除; - ②请求
B
来读取userId=1
的数据,没命中缓存,于是去库里查到老数据并塞进Redis
; - ③请求
A
将数据库里userId=1
的数据,password
值更改为8888
。
仔细看,请求A
刚删掉缓存里的数据,请求B
就来读这条数据,这时没命中缓存就会查数据库,从库里又将password=6666
的数据拿出来,并将其塞进Redis
后返回;而请求A
继续执行,会更新password
字段为8888
,数据库与缓存的数据又不一致了……
2.4、先写库再删缓存
既然先删缓存不行,那么先更新库再删缓存呢?有人看过这个说法:
如果先写库再删缓存,假设一条线程刚写完库,然后因为某些意外导致它挂了,因此没有执行删除缓存的动作,最终数据库、缓存的数据又不一致了……
上述这种情况,并不能100%
成立,因为写操作一般都会开启事务,而删除缓存的代码通常和更新库的代码,都会写在一起(位于同一个方法)。如果一条线程刚写完库,然后就挂了,那么对应的事务肯定没有提交,这时数据库里变更的数据无法生效,对其他请求而言,数据库、缓存里看到的都是老值。
那么先写库再删缓存绝对安全吗?答案还是No
,再来看例子:
- ①
Redis
中的缓存刚好过期; - ②请求
A
正在将数据库的password
值改为8888
(还未提交事务); - ③请求
B
来获取userId=1
的数据,未命中缓存,因此从库里拿到了旧值(还未放入Redis
); - ④请求
A
删除缓存(执行完这个动作,请求A
执行结束,事务提交); - ⑤请求
B
将拿到的旧值塞进Redis
(这时数据库里已经是提交后的新值了)。
注意看这种特殊情况,一旦出现又会导致MySQL、Redis
的数据不一致。不过这种情况几率很小,因为读请求通常比写请求要处理的快,很难复现“B
先读旧值、A
再删缓存、B
再将旧值塞进缓存”这种现象。
除开上面这种特殊情况外,先更新库再删缓存,如果删除缓存失败,也有可能造成MySQL、Redis
的数据不一致。因为库里的数据已经更新了,可是删除缓存时出现了意外,最终就导致缓存里的还是旧值。不过这种情况也很少发生,大家想想什么时候缓存会删除失败?Redis
连接超时、Redis
短暂故障、网络异常等情况,可这些情况一般都会抛出异常,而异常会导致事务回滚,MySQL、Redis
的值又会是一样的了。
综上,只有在更新完数据库后,删除缓存时失败但没报错,才会导致数据产生不一致。又或者处理对应写操作时,没加事务控制(如分布式事务场景),删除缓存报错也不会使事务回滚,这也会造成数据不一致。
三、缓存一致性解决方案
经过前面的分析后,诸位会发现,不管是先操作缓存还是先操作库,总会存在不一致风险,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因为操作数据库、操作缓存并不能保证原子性,在没有涉及到跨库更新的场景中,可以将更新DB
、删除缓存的逻辑放在一起,然后通过本地事务来保证两个动作的原子性。可是在分布式系统里,涉及到跨库更新、并且某个缓存聚合自多个服务时,就只能通过XA-2PC、3PC
这种强一致的分布式事务来控制。
“先写库再删缓存”方案结合事务控制,能彻底保证缓存和数据库的一致性,但会极大程度损耗性能。而且对于业务操作来说,执行业务逻辑、更新库都没报错,偏偏走到最后删缓存时出错,因此需要将整个事务回滚,这是极不公平的。
OK,既然通过事务保证原子性,才是一致性的最优解,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方案呢?如删除失败重试、延时双删、Canel+MQ
异步更新……,下面一起来看看(这些方案都是建立在没有通过事务控制原子性的前提下)。
3.1、失败重试策略
这相当于“先写库再删缓存”的补充版,因为写完数据库之后,缓存不一定删成功,才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,所以只要保证删除缓存100%
成功即可,怎么实现呢?伪代码如下:
public void updateInfo(DTO dto) {
// 先更新数据库
xxxDao.updateUserInfo(dto);
try {
// 删除缓存操作
delCache(……);
} catch(Exception e) {
// 删除失败再次删除
delCache(……);
}
}
上面通过一个try-catch
包住了删除缓存的操作,如果删除缓存时出现异常,则会再次重试删除。通过这种机制,能避免由于各种抖动因素导致的删除失败,毕竟很多时候第一次失败,再试一次时就会成功。
可这种方式,也不能100%
保证一致性,因为第二次删除依旧可能失败,缓存里就还是旧数据。同时,因为删除失败重试机制,还是当前线程在执行,所以会使得请求的响应变慢。更好一点的做法是,将重试动作交给线程池,或者MQ
来处理,不过这会让系统的复杂度变高。
3.2、延迟双删策略
延迟双删策略,从名字就能看出来,它会删两次,并且还会有延迟,伪逻辑如下:
public void updateInfo(DTO dto) {
delCache(……);
xxxDao.updateUserInfo(dto);
Thread.sleep(500);
delCache(……);
}
延迟双删的具体步骤就是先删一次缓存、再更新数据库、休眠一定时间、再删一次缓存,为啥要这么做呢?道理很简单,还记得前面“先写库再删缓存”的不一致问题吗?先删一次可以避免其他读请求读到旧数据,而更新完库再延迟一会儿删除,可以避免写库时出现的并发读,再次将旧数据载入进缓存。
这种机制乍一听挺好,可仔细一推敲,就会发现有点华而不实,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,写库完成后需要延迟一定时间,请问哪个业务场景能接受这种延迟呢?除开自己写的Demo
项目外,没有任何商业级项目能接受。当然,这里也可以用多线程优化,比如创建一个延迟线程池,把延迟删除的工作交给线程池即可。
引入线程池能避免请求阻塞,但会有新问题,比如线程池负荷较大时,删除缓存的延迟会比预设的更大等。
其次,第二次延迟删除如何保证100%
成功?这依旧需要加入重试机制,否则同样会存在一致性问题。
3.3、异步更新/删除策略
不管是前面提到的删除重试机制,还是延迟双删策略,都存在一个致命问题:对业务代码的侵入性太高了,如何降低,或者做到代码零侵入呢?有人提到了一种机制,如下:
这种机制旧是通过Canel
订阅MySQL
的bin-log
,因为bin-log
日志包含了所有数据库变更操作,这时旧可以将增量更新推送给MQ
,再由MQ
来对变更过的数据进行“善后处理”,这个后置动作可以根据需求来自定义,如:
- ①再次对比缓存与库中的数据一致性,不一致则将缓存的数据删除;
- ②通过
MQ
的消费逻辑,将库中增量数据更新到缓存里; - ……
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对业务代码侵入性低,同时,只要保证MQ
消费成功,对应的缓存就一定会被更新/删除。可是局限性也不算小,如果MQ
的消费逻辑是更新缓存,那么对于简单的缓存数据处理起来并不费劲,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缓存数据,如数据看板的聚合信息、又或者落地页的组合信息等,这时MQ
对应的消费逻辑就会很复杂……
还有,这种方式同样存在不一致风险,比如数据库更新后,因为需要订阅Bin-log
日志来实现增量消费,尽管通过Canel
来拉取日志,可依旧会存在数据延迟,而且MQ
消费也需要时间。因此,在数据库更新后、MQ
消费完成前,这属于不一致窗口(同时要保证MQ
消费100%
成功)。
3.4、更新标识策略
前面提到的各种方式,总会存在一些问题,而更新标识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法,逻辑如下:
public void updateInfo(DTO dto) {
// 先设置更新标识
redis.setFlag(……);
// 对数据库进行更新
xxxDao.updateUserInfo(dto);
// 最后删除缓存
delCache(key);
}
这种方案,其实就是在更新数据时,将对应数据的缓存,其Value
置为一个特殊的更新标识,而读取数据的方法则需要做一定改动:
public XXX getInfo(Long userId) {
Result result = redis.get(userId);
if (Objects.nonNull(result)) {
// 判断更新标识
if (result.getFlag()) {
// 如果在更新,就从库里查询数据并返回
return db.getInfo(userId);
}
// 如果没在更新就直接返回缓存数据
return result.getData();
}
// 如果未命中缓存,则获取库内数据并塞进缓存后返回
XXX data = db.getInfo(userId);
setCache(userId, data);
return data;
}
上述伪代码的逻辑如下:
- ①先尝试从缓存里读取数据,然后判断是否命中缓存数据;
- ②如果命中了缓存,判断数据是否存在更新标识;
- 如果数据正在更新,则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数据并返回(不放入缓存);
- 如果数据未在更新,则直接返回获取到的缓存数据;
- ③如果未命中缓存,则从库里查询数据,并塞进缓存然后返回。
这种方案是在旁路缓存的基础之上,加上了一个“更新标识”的概念,这样就能降低数据更新时,由于并发读请求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概率。同理,这种方式对代码的侵入性较高,需要对原有读写逻辑都进行改造,但相较于上一种方案,这种方案的成本会低很多~
四、缓存一致性问题总结
截止目前来说,我们对日常使用缓存的策略进行了展开叙述,可说来说去会发现,如果用了缓存,除非通过事务来控制原子性,否则就很难保证数据库与缓存的100%
一致性,而提出的诸多方案,都是为了降低出现不一致的概率,并不能彻底预防数据不一致场景发生。
在分布式系统中,使用缓存是为了提升性能、承载并发,如果使用分布式事务、分布式锁来保证MySQL、Redis
的双写原子性,就会极大程序上降低写操作的性能,这反而得不偿失。因此,如果想要保证绝对的一致性,那就不要对这种“一致性敏感”的数据进行缓存,例如账户余额、商品库存等等。
最后,对于文中提到的诸多策略与方案,大家稍微知道就行,重点记住里面的旁路缓存策略,以及缓存预热思想,其他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意义并不大,毕竟用上缓存的数据,本身就是读多写少、并且对一致性没那么敏感的信息,只要不一致状况不经常出现,那么就无伤大雅。
所有文章已开始陆续同步至公众号:竹子爱熊猫,想在微信上便捷阅读的小伙伴可搜索关注~
原文链接: https://juejin.cn/post/7373136303179792395
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,请勿商用,仅供个人学习使用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xyroad.com/16990.html